将声像里的大连历史化为碟片珍藏

1977年3月,沈阳电视台为时为金县的金州区拍摄了备春耕专题片,时隔30多年,以电影胶片形式拍摄的影像已经无法播出,但是昨日记者却在市档案局信息技术处再次看到了当时大队队员们挑海泥、捡豆子、在城南大队政治夜校学习的场面。这是在市档案局大规模声像档案抢救工程中,整理出的近千小时珍贵声像资料中的一个片段。

  上世纪80年代末,摄像机走入中国,直至本世纪初传统摄像机退出家庭和专业应用领域,这段时间正是我国社会高速变革、百姓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但是,这些记录着城市与社会历史的录像带存在着难保存、难利用的问题,尤其是录播设备的升级换代让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面临着永远消失的危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共有1万多盘无法识别与播放的各种规格的开盘录音带、盒式磁带、录像带等。为了找到可以使用的录像机,市档案局工作人员找过电视台、民间收藏家,跑过旧货市场,但是等待抢救的录像带数量太大了,设备用不了多久就不行了,抢救工作不得不搁置。

  市档案局与中国华录集团的合作,为声像档案数字化抢救带来曙光。中国华录集团拥有全球最后一条录像机磁头等生产线,虽然已经停产,但是设备和技术资源有保障。市档案局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征集珍贵声像资料,然后将这些磁带、录像带等进行数字化转换,做成碟片并储存,同时进行编辑目录、并网,供以后查询。

  据了解,在我市珍贵声像资料抢救工作基本完成后,市档案局将有可能针对市民家中无法利用的声像资料开展相关服务。

 


发布日期: 
2014/06/20